从高端实验室到寻常百姓家,从“书架”到“货架”,科技赋能未来并不是一句slogan,它正在真实、鲜活地发生着。
2018年,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创新推出了“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活动。如今,发布即将迈入第六年。这些年,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转化与应用也越来越快。而科普发布活动也构建起了一座座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有读者特地从温州坐动车赶来参加徐世烺院士的发布活动,希望能够寻求合作机会;还有很多像省特级专家姚献平这样的专家,在参加成果发布活动后,很快就收到了应用转化的邀约。
10月29日,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23创新合作伙伴大会上,有一个特别的2023年度科技成果发布环节,这同时也是浙江省科协科学发布系列活动的专场活动。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更是其中的核心动力。在这次发布活动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次性重磅推出了七项前沿科技成果,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科技前沿的探索和创新突破的背后,是科学家们的暗夜追光,同时也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在勇立潮头、不断蝶变的浙江,我们常说“未来已来”,而被科学打开的未来,才更值得期待。
水污染精准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除了下不下雨、降不降温之外,现在的人更多开始关注空气质量好不好、我们身边的水质到底怎么样。生态环境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发布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所所长、刘锐研究员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刘锐的发布中我们知道了,原来空气、水源都能精准溯源。实时掌握空气动态,实时监控,在G20、每年的互联网大会、还有刚结束的亚运会上都有这项新科技成果的身影。
新技术在污水处理上更是亮起了“科技之剑”,特别是精准溯源(治水)成套技术,包括重点断面水质提升、流域污染成因解析、管网诊断和预警、污水难降解物质溯源等,排查与溯源成效逐年提升。
在污水处理上,膜应用集成技术、高效生物脱氮技术、活性炭+超滤膜等最新科技都在帮助我们享用到更干净的水源。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以科技创新之力保护水资源,这件事可是人人有责哦。
用于水质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如何快速、高效地对污染物进行检测,这是关系到每个人生命健康的大问题。
“万物皆有毒”,在剂量小甚至微量的情况下如何检测呢?国内首个环境污染物生物识别分子库、国内首台高通量水质毒性分析仪、国内首台高通量环境污染物检测的仪器与试剂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蔡强研究员和团队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
这项成果开发以水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为背景,用于微量风险因子快速定量分析,开发出便携型、半自动型、全自动型等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与仪器。
一体化生物毒素检测仪、便携式高精度微生物检测仪……目前成果在落地转化中,被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引进,用于检测综合毒性、农药、苯系物、微囊藻毒素等。以科技创新之力,守卫食品与环境安全。
柔性芯片/柔性微系统设计与制造
柔性电子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前沿科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能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柔性电子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奥妙和应用?
发布人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X-center事业部部长、陈颖副研究员用“融合物理、数字和生物世界的变革性力量”来形容柔性电子。发布现场播放了一段柔性微系统的制作过程,相当神奇,其中的核心元器件——柔电芯片仅有25微米,而一张人民币的厚度是85微米,足见其轻巧。
这项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植介入医疗技术、柔性智能感知技术、可穿戴技术、人际交互技术等。超薄柔性芯片也很多,包括柔性蓝牙芯片、柔性FPGA芯片、柔性存储芯片等。柔性数采微系统经历了天宫空间站五年在轨等效计量辐射后,精度等性能依然有着出色表现。今年5月10日,星载柔性微技术搭载天舟6号运送至空间站开展应变检测试用。
高灵敏肿瘤、传染性疾病分子检测
近年来,基因编辑、分子检测等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了新的武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旭辉研究员带来的成果就是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肿瘤、传染性疾病等进行高灵敏早期检测,为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救治机会;同时,这项技术也将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寻找更准确、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新型疾病检测方法,李旭辉团队开发了基于表观遗传平台和基因编辑平台的肿瘤、传染性疾病分子检测技术,灵敏度、特异性等关键技术指标显著高于现有方法,而且使用便捷,成本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可广泛用于疾病的早期检测。目前已经与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合作,并计划向中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通过科技创新护卫人民生命健康,助力国家科技战略实施。
数字孪生技术&市场化运作的燃料电池商用车商业化实现
什么是数字孪生技术?它其实是利用物理模型、运行历史等数据驱动方式,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多学科、多尺度、多维度的仿真过程,从而反映相应实体装备的真实运行情况。
在我们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纯电车正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氢能汽车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氢能汽车由于其复杂的动力构架、购置及使用的高成本,给商业化带来了困难。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出现,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实现打开了新的大门。
绿色出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祖勇跟大家分享了团队研发的低耗氢、低成本燃料电池商用车底盘及车辆技术。团队从基础数字建模、数字优化到实车的全正向数字研发,构建了一个数字孪生开发和持续改进的数字环境,从而实现燃料电池商用车“千车千面”,为商用车的低成本购置及使用成为了现实。
再生医学材料/再生医疗产品
再生医学领域的突破已将医学材料、医疗产品带入再生修复时代!乌镇实验室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转化中心执行主任、“青年学者”曹峥带来的成果,给未来的医学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曹峥告诉大家,目前再生医学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而团队的目标产品就是目前市场潜力巨大的神经再生修复产品。
他们利用国际首创的液体电纺纤维水凝胶技术,成功开发出了多功能集成式的神经再生修复材料这一原创产品。在第48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这个项目也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通过这项技术,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神经再生修复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解决方案。
高端听觉医疗器械的开拓、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与医学的结合总会让人感受到科技向善的力量,活动现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听觉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听觉研究院院长宫琴带来了一系列和听觉相关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将会帮助更多人精确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听觉相关疾病。
2023年4月,宫琴团队一举夺得两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形成了罕见的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发明矩阵。
金奖矩阵中“刺激频率耳声发射”全球首次把听觉灵敏度检测提升到了客观定量水平。另一项金奖“耳鸣检测治疗仪”,首次突破高频耳鸣治疗禁区,实现了对于占耳鸣人群三分之二的高频耳鸣的有效治疗。
金奖矩阵中的“真耳分析测试仪”,专门针对中国人的耳道结构和汉语语言语调进行研发转化,可以有效提升中国人佩戴助听器的效果,显著改善目前中国人助听器满意率只有10%左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