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浙江卫视新闻频道特别推出两会“青年力量·科创未来”系列报道,采访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纳-数字材料与医工结合中心主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孙陆,了解她带来两会的提案。
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孙陆归国创业,创立了一家3D打印骨骼植入体的医疗器械公司。作为一名科技型企业家,孙陆深谙科创企业的成长痛点,今年她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科创金融环境的完善和优化上,希望有更多陪得起、等得住的耐心资本,来支持科创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因为科创企业的发展跟传统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太一样,传统企业我们更多是通过一个非常自然的有机的成长方式获得更多的订单然后有了空置的资金,就可以继续扩大生产或者说少量的投入研发来进行产品的迭代,科创企业有更高的视野和更强的研发能力,所以会需要建设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在这个链条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是需要去攻克的、去解决的,所有这种解决和技术能力所绑定都要跟企业的这个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所绑定。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储备期或者说叫蓄势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需要不断的研发投入然后没有销售。那这个过程中只能借助于这种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的机制来进行这方面的建设。”
引入风险补偿机制
尽职免责机制让国有资本更敢投 更早投
“在这方面就需要引入一些风险补偿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让这些国资LP为主的股权投资基金,能够更敢投项目。因为我们中央一直在倡导投早投小投科技,像广东省也是通过广东人大的方式出台了一个条例,这个条例里第一次提到了国有资产不应该以保值增值为核心考核目标,应该更侧重功能化产业引导的结果,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加强国有资本团队建设
引入外部合作机制培育扩大“风险共担池”
“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合作机制,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以一种比例配比的方式来共同承担这些风险。我个人观察到的是国有资本的整个团队其实是缺乏懂产业和特别懂金融的这种人才的,需要有大量的高端的金融人才的引入,如果是放到这个科技产业的话那既要懂科技还要懂产业发展规律,还要懂金融。在整个的通盘考虑当中,用高回报率的项目的收益去弥补这些可能会产生亏损的项目,实际上运作的好的话,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它是可以有非常高的整体回报的。”
来源:浙江卫视新闻频道、中国蓝新闻 http://wap.cztv.com/articles/index.html?pubId=241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