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观之一,语言、沟通、对世界的探索、对危险的警惕等都需要借助听觉来建立。“高频耳鸣可以治疗好吗?”“婴幼儿期如何判断听力受损程度?”……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诸如此类的听觉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
在嘉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听觉与认知研究中心涌现了一群寻找答案的人,他们聚焦听觉医疗器械,以听觉系统的检测、康复和认知工程的产品研发为中心,依托中心主任宫琴教授20多年的研究基础,逐步将系列的听觉检测、康复和认知工程的产品进行产业化落地,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看到中国的科技力量。
破解听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
可以用于描述宫琴的词条有很多,比如清华大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双聘博士生导师,又或者是中国唯一一个5次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的人……这些含金量满满的词条背后,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突破国际难题的决心。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2年,这是改变宫琴命运的一年,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取得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她远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后,在国际顶级的听觉学府学习,对世界听觉工程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反观当时国内,听觉领域是我国被国外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听觉领域医疗器械95%以上被国外产品垄断,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极少,进口听觉医疗器械昂贵的价格给中国听障人群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根植于内心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宫琴深深的责任感。
学成归国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听觉系统的检测、康复和认知工程的研究,负责主持完成了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在耳鸣康复模块,研发了全球首款集耳鸣精准检测和个性化音乐治疗于一体的便携式医疗器械,首次提出基于自然音乐背景的补偿掩蔽、叠加掩蔽和切迹掩蔽的个性化、精准、定量治疗技术,开拓了针对高频耳鸣的对数能量均衡技术,攻克了高频耳鸣无疗效的国际难题;在听觉检测模块,研发了全球首款高端诊断型便携式听力计,实现对耳蜗“死区”双边缘快速检测,为存在耳蜗死区的听力损失患者的精细化助听验配奠定了基础;在耳蜗调试模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子耳蜗调试平台和适合汉语语调言语编码策略的研究,解决了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中的低频滚降的国际难题……
前阵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在瑞士落下帷幕,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听觉与认知研究中心宫琴领衔团队凭借“听觉功能综合检测系统和真耳分析测试系统”再一次拿到了两个沉甸甸的金奖,中国的科技力量再一次震撼全球。
推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如果说科研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从“1到100”的跨越。
SFOAEs检测仪是宫琴跨时最大的一项研究,从2009年开始技术研究,到历经两年的技术转化,再到如今产品进入审批阶段,每一步走来,都充满了挑战。
它的诞生有何意义?“原本国际上对于听力的筛查都是以主观行为反应测听为主,这项研究首创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听力阈值的客观、定量检测技术,研发的SFOAEs检测仪则填补了对听觉外周灵敏度客观、定量检测的国际空白。”宫琴介绍。
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宫琴团队面临的是检测困难、研究少、耗时长三大难题。“在研究开展之前,国际上对SFOAEs与行为学听力阈值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的大多是初步分类或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能参与分析研究的数据很少,而且结果准确性较差,再加上SFOAEs的频率与刺激声的频率完全相同,时间上也重合,检测非常困难……”回忆起那段经历,宫琴很是感慨。
“人是要有信念的,科研也是。”宫琴温柔而笃信地说道,技术创新之路没有尽头,每一次的突破都像是“升级打怪”,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最终,在宫琴团队日夜兼程地研究下,提出了改进的双音抑制方法,实现了对SFOAEs信号的快速准确检测,并首次将SFOAE信号推进临床应用。也正是因为其创新性的突破,使之成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周年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之一。
如今,随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听觉与认知研究中心,在这片科创新高地上,宫琴对听觉领域医疗产品研发的未来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表示:“希望后续嘉兴能建起电声检测中心、听觉产业基地、听觉转化平台等,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听觉医疗器械交流、研究和转化的主阵地,推动整个听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