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综合资讯
  3. 姚方周:在乌镇实验室放飞科研梦想
姚方周:在乌镇实验室放飞科研梦想

今天,嘉兴日报乌镇峰会特别报道了《姚方周:在乌镇实验室放飞科研梦想》,以科研人员为“入局者”,倾听他们的讲述。

640.jpg

姚方周,1988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后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于201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当了4年老师,2020年选择来嘉兴任职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22年5月加盟乌镇实验室,现为乌镇实验室副研究员、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

求学之路上,姚方周接受名校的文化熏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素养,不断强化沉稳坚毅的人生态度。从大学开始,姚方周便一直与材料“打交道”,将无铅压电材料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也深深地爱上了材料这个行业。

因为清华结缘乌镇实验室

“一日清华人,一生清华情。”清华人往往都有很深的清华情结,我也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都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清华人”,都始终坚持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一辈子的座右铭。

640.jpg

在清华园攻读博士学位的5年时间里,我师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李敬锋教授和王轲教授开展无铅压电材料的研究。这期间,我对无铅压电材料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8篇SCI论文,远超清华大学对博士的毕业要求。

即便是博士毕业后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当老师的4年时间里,我也一直坚持将无铅压电材料作为研究方向,在从事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于我而言,心中始终还是有浓浓的“清华情结”,心底始终还是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梦想。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选择从西安来到嘉兴,开始新的工作生涯,迎接新的挑战。

来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后,我了解到,桐乡市政府联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了乌镇实验室。这是桐乡打造的首个重大战略科创平台,承载着桐乡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G60科创走廊全域创新之城的壮志雄心。非常巧合的是,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里熟知的王轲教授担任乌镇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可以说,正是因为清华,让我与乌镇实验室结缘、与桐乡结缘。

“桐乡这座城市不大,但机会却无限大。”在乌镇实验室的一年半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地的桐乡,非常重视创新、非常尊重人才,是一片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网络上有一句大家认同度很高的名言——“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640.jpg

在乌镇实验室,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朝着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目标“一条心、一起拼”。以我所在的乌镇实验室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心为例,这个中心一共有14位高层次人才,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6位,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博士出生于1995年。

乌镇实验室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实验设备,还积极帮助我们对接外部的投资机构、本地前沿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让我们得以加速推进无铅压电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让我和团队“小伙伴”倍感振奋的是,今年9月,乌镇实验室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心联合桐乡企业清锋科技牵头制定,并依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了国内首个无铅压电雾化元件团体标准。团队的《下一代精密控制多层压电元件》项目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乌镇路演”先进制造赛道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为下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当前大力研究的无铅压电材料,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相比含铅压电材料,无铅压电材料对人体、环境也更加友好,代表着未来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据相关权威机构的测算,2024年全球无铅压电材料的市场将超4.5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可高达20.8%,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新赛道。

新赛道,新风口,新机遇。如今,无铅压电材料产业化的时机也日趋成熟。我们准备在今年年底前在桐乡注册成立公司,抢跑这个市场潜力无限的新赛道,助推桐乡前沿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愿做桐乡招才引智的“大使”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研发机构,把最美的风景留给创新人才。”我了解到,位于桐乡凤凰湖畔的凤凰湖科技城研发社区项目一期(乌镇实验室)正处于加快建设之中,预计明年乌镇实验室就能入驻凤凰湖畔。

640.png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加盟乌镇实验室后不久,我被邀请参与桐乡市组织的“人才面对面”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桐乡市委书记于会游与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面对面交流。

透过这样两件事情,便能读懂桐乡这座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对于创新人才的重视。于我而言,我也非常愿意做桐乡招才引智的“大使”。

“通过人才来吸引人才,往往更能说到人才的心坎里。”最近,我的清华大学同班同学张杰博士,在我的极力推介之下,也选择加盟乌镇实验室。而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工作。是什么促使他选择从北京来到桐乡、来到乌镇实验室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乌镇实验室这个重大战略科创平台对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爱“才”如命的桐乡对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

“来乌镇实验室,就对了!”乌镇实验室的同事告诉我,截至10月底,乌镇实验室共有科研人员84人,其中博士29人、硕士42人,硕博以上学历占比近七成,从清华大学引进人才16人。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桐乡已引进一大批省级以上海内外高端人才,其中仅清华系在桐高端人才就超过100人,可见桐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我期待着,未来,包括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更多高层次人才能来到桐乡创新创业。你若能来,桐乡必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