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创新浙江典型案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申报的《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实践与探索》入选,彰显了省校共建的新型创新载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7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柔电院”),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的支持下,紧紧围绕浙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开展科研与成果转化。探索形成“校地协同、平台筑基、产教融通、赋能产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柔电院建成国际首条柔性集成器件制造中试线,获批国际国内专利844 项,服务企业订单超1000 万元,招引上下游企业54 家落户嘉兴,形成柔性电子产业集聚效应的典型示范。
一是破解校地资源错配难题,创新协同互补机制。针对地方产业升级技术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链路不畅等痛点,推动清华大学优势科研资源与地方政策、空间资源的有效结合,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孵化”循环体系。依托清华大学交叉学科技术中心开展原始创新,联合长三院建立专业实验室推进工程化研究,投入超亿元建成柔性电子公共实验平台和首条柔性器件中试线,配备591 台套尖端设备,形成“实验室创新-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制造路径,支撑星载芯片、重大装备监测、生理体征监测及机器人传感等在内的重要项目攻关,2023 年至今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订单110 余项,订单金额超1000 万元。通过异地存放清华大学40 余台套、价值4500 万元科研设备,引入清华毕业人员12 人、清华教职人员兼职14 人,实现跨区域科研设施和人才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协同聚力支撑柔电院创新平台建设。
二是突破工程教育瓶颈,建立需求导向育人体系。针对工程教育实践场景缺失、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支持清华大学教职工教学实践场景外拓,反哺清华大学学科布局动态调整;首创“银龄育苗”计划,从国家骨干机构引进56-70 岁行业领军银龄人才与清华理论导师组建“双师团队”,围绕企业真实问题重构“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论文研究”的工学交替培养路径。深化省域协同育人,依托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柔性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已联合培养博士后18 人、硕博研究生28 人;与浙江大学等7 所高校开展实习合作,340 名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联合职业院校开设集成电路封装实训等课程,30 余名学生通过中试线实操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三是创新高端人才引用机制,激活“多栖发展”成长通道。针对企业高端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等矛盾,聚焦高层次人才带动高水平成果产出的人才引用建设,建立“柔性流动”机制,青年科研人员王禾翎获评国家级人才后入职清华大学,开发了一种生物相容软材料和柔性结构,提供疾病早期监测的新思路;采取“产业化用才”模式,引育朱海斌博士围绕智能检测组建团队,成立迈沐智能公司,开发的智能检测装备已实现垂直行业批量出货,2024 年实现营收1500 万元;实践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用才模式,引进中国电科24 研究所原所长徐世六,技术领军郭维博士及业界资深工程师,开展“超声波雷达芯片”国产化替代研究,有望在2 年内实现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实现进口替代。
四是“技术-平台”驱动赋能产业,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聚焦柔性芯片与微系统、柔性生物等前沿领域,以中试平台为枢纽、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基金为杠杆,打造“技术-资本-市场”联动的产业生态圈,吸引瑞华泰、唯酷光电等54 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嘉兴,近3 年形成6.5 亿元产业集群;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在孵企业35 家。搭建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组建中国科协科技服务团、发布柔性电子制造能力清单等方式,开展了44 场企业需求对接活动,以技术开发、服务对接形式累计签约全国68 家企业(嘉兴28 家),合同金额8289 万元,着力赋能柔性电子产业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