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资讯
  2. 综合资讯
  3. 走近科技特派员 | 王玉龙:从乡野猪倌到山林农夫 诠释...
走近科技特派员 | 王玉龙:从乡野猪倌到山林农夫 诠释农业致富经的“难”与“易”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推动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率先得到全省域系统广泛深入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满怀深情肯定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年以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之江大地田间地头取得的累累硕果,并着眼未来提出殷切期待。

科技特派员名片

1.jpg

王玉龙,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2004年入职长三院,曾负责组建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多年从事现代生物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10年起,先后担任嘉兴市新丰镇农业服务中心、嘉兴金鸿牧业有限公司、嘉兴市天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浙江运河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凤桥镇农业技术水利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曾获“2012年度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011年度嘉兴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奖项,获 “2013年度浙江农业农村十大新闻人物”“2012年度嘉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1年度嘉兴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生物博士转行的新“难题”

王玉龙是最早来到研究院创业的科研人员,在芬兰留洋十余载,在欧洲长期从事生物制药研究,刚来嘉兴时,他原打算仍做老本行——“生物制药”研究。随着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接触的增多,了解到嘉兴作为浙江的生猪养殖基地,传统养殖中滥用抗生素、瘦肉精,添加重金属以及粪便、养殖沼液排放污染等问题严峻,政府迫切需要科学的整治方案。2008年,王玉龙敏锐地把目光投向畜禽养殖领域,成立研发中心,与地方养殖户合作探索绿色养殖的新模式。

2.jpg

王玉龙首先想到以他做抗癌药的思路提升生猪免疫力,用抗菌肽防御素替代抗生素,研发出“绿色防御素核心预混料”,从源头上解决养殖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当时,他也有科研人员的理想主义,“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一开始会想当然的觉得非常容易”,他说:“我当时认为农民都可以养猪,肯定比高大上的生物医药要容易,其实这里面都是学问。当对这个行业进入的越深,发现的问题越多”“怎么快速学习,把自己的知识变成行业的知识,变成真正农民能用的知识,是个挺大的跨越”。

3.jpg

4.jpg

随着在养猪行业的深入,王玉龙意识到光解决饲料的问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于是他带领团队研发菌藻技术净化养殖沼液再到引进低温快速微冻技术解决冷链运输问题,一环环贯彻养殖厂到餐桌的绿色无污染。王玉龙骄傲地说:“当时,我们品牌的绿色安全猪肉是全国首个在北上广三个大城市‘本来生活网’同时上线的”,他也很好践行了“站在更高的层次把不同技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创造更大的价值”。

解决农业的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成功实现转行,在畜禽养殖业摸爬滚打了15年的王玉龙,渐渐领会到我国农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推广农业技术的关键在化繁为简,“再复杂的东西,也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5.jpg

2019年,南湖区与遂昌县开展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王玉龙团队的脚步也由此迈向了丽水山区。考虑到要让当地有效致富,相比一股脑推广新技术,他认为因地制宜才是关键。因收益高、当地水质好,养殖石蛙成为遂昌农户重要的增收来源,而在土地限制下,规模化养殖成了发展瓶颈。几经考察,王玉龙发现可以充分利用山地地形、房前屋后的空间,采用分布式、立体化养殖方法扩大养殖规模。于是,试验成熟后在遂昌柘岱口乡开展石蛙立体化养殖示范,让养殖户只需要一次性投入简单的设备,每天定量投入黄粉虫就能有稳定的产量,实现每亩约60万元收益。

6.jpg

“一个技术、一个产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找到它最佳的应用场景,才能产生最大价值。”近年来,在国家严控耕地“非粮化”政策影响下,因大闸蟹而闻名的阳澄湖挖塘养殖大量缩减,让农户少了一大笔收入来源。基于这个现状,王玉龙提出引进巨型水稻,实现七八十公分水深的水田里同时种稻和养蟹,解决农田矛盾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养蟹密度(达到1000只/亩)和品质,并有效改善了水田水质。

7.jpg

“我们通过找到地方政府的需求,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去发现短板,再利用我们的技术、资源去提升”。原来,王玉龙口中的“简单”是从农民的真正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是要“让农民尝到甜头”

王玉龙的团队到哪、面对任何新问题,他都用一个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坚持把试验、示范做在前头,再做推广,他说:“必须得让农民尝到甜头、看到好处,他才愿意做。甭管是农民合作社、还是企业,如果他没有看到优势,就不会用你的技术。”

8.jpg

回忆起在嘉兴、丽水推广珍稀食用菌种植,“因为是个空白”,他从品种选育到种植示范再到品牌销售,前后经历四年多的研究、推广,才将链条打通,示范种植的100余亩羊肚菌、200余亩大球盖菇实现丰收。尽管遂昌地处偏远,团队技术人员仍多次赶赴现场,检测土壤,选址建棚,手把手、面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到遂昌开展了30多次现场技术指导和20多次技术培训。在疫情影响下,他们随即“转战”线上,每天通过电话、微信、视频沟通,并帮助当地农户和企业制定了适合遂昌气候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手册,实现了利用冬闲时间,每亩增收一万元的目标。

9.jpg

10.jpg

王玉龙始终强调,“农民的抗风险力低,试错成本高”,他坦言,曾经就因为山区冬季降温导致食用菌大规模减产,损失严重。吃过亏、踩过坑,王玉龙深知要改变自然粗放的模式,农业的工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于是,他积极推动食用菌立体工厂化种植,推广前沿的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引入国企资源建立产业园,希望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他要做的更大的事是通过富集农业各要素,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现代农业模块,让农业变得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

如今的王玉龙正期待着大家吃上金秋肥美的大闸蟹,山林里遍地结出鲜美的羊肚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对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政策的深刻理解,行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