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浙江温州召开。聚焦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日前,《新民晚报》记者走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关注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实现科研市场并驱齐行,助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并刊发《嘉兴:校地合作 结出“科创果实”》一文深入报道。
孕妇戴上智能贴片,24小时不间断倾听胎儿心率;“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实时监测人体血糖;像创口贴般贴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心电贴”,精准监测心脏数据……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众多前沿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背后,是嘉兴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破题”。
科研市场并驱齐行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里,一张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智能床引人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企业麒盛科技正在开发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但苦于企业研发实力有限,一直进展不顺。
“只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才有价值。”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介绍,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长三角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与麒盛科技深度合作,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加大应用研发,将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落地,最终打造出这款智能床,智能床内置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睡眠状态,通过收集数据,对用户睡眠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搭上科技创新快车,转化成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为企业发展开辟出长周期创新的新赛道。”
如何让科技资源服务更多的企业,让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最关键的是让科研与产业需求距离更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杨向东看来,有组织的科研、有管理的创新、有融通的桥梁才能构建一套完整的机制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探索出一套颇具特色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北斗七星模式,分别对应在产学研全链条合作中的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等七大创新要素。“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鼓励把科研项目放到市场上历练,通过我们这个载体平台,综合协调多种要素和资源,助力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