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3年底组建时形成的备忘录上,清华研究院的建设宗旨和目标赫然在目。5年后的今天,位于嘉兴科技城的一座21层创新大厦已经拔地而起,167名来自四面八方的赤诚之士集聚在此,在5个研究所、23个研究中心及技术中介机构中不断践行着当初的“诺言”——依托清华,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
截至目前,这些科研人员中有博士40人、硕士3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拥有者39人,海外回国人员14人,外籍专家3人。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94项,获政府非计划项目、企事业单位项目等64项,共发表各类文章103篇,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15项。已有40多项高新科技成果在浙江省内外重点转化和推广,其中建筑节能、无糖组培技术、牡丹花反季节催花技术、污水处理等20多项成果已成功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谈到成立之初,清华研究院院长周海梦记忆犹新:“当初什么都没有,连办公桌都是借的。”在研究院成立之初便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到研究院工作的王玉龙博士也还记得:当时整个研究院人员聚起来才一桌,实验设备也十分简单。但看到研究院广阔的市场前景、灵活的机制,人才可以凭科研技术入股产业化公司等优势,众多海外学成归国的科技人才便义无反顾地加盟到了研究院,大批清华学子也纷纷聚集到了嘉兴这个新生的研究院中。
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到浙江,从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到嘉兴,从一家团聚到两地分居,每位毅然决定落户清华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决心。之前从没来过嘉兴的蔡强,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毅然选择到研究院工作;原本一家团聚有着良好事业基础的陈吕军远离北京的家人、朋友,独自来到研究院从头开始;从日本留学归国的肖玉兰、在日本工作6年的刘锐,都决心在研究院完成她们的理想;还有从新西兰归国的徐本亮、从加拿大归国的秦士存、为了工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周立兵等等……清华研究院没有让他们失望,除了给引进人才较好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之外,还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
有的科研人员研究领域特殊,没有现成的实验室,研究院就专门为其成立单独的科研平台;做到因才设岗,人尽其才,研究院充分结合个人专长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调整岗位,在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和成果产业化等工作中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尽展所长。例如,2005年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后出站的孟凡国博士到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后,不仅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还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相关研究成果也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爱才惜才的研究院也给了这位多才多能者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先后让他主持浙华投资公司、人才培训部的工作。去年他带领人才培训部和教育培训公司完成了转制,新合并的培训机构也更具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在生活上,清华研究院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令这些远离家乡的人们有了家的感觉。目前,在研究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中,已有22人在科技城、研究院等相关优待政策的帮助下在嘉兴购买了房屋。韩国专家朴龙斗博士还携妻带女举家搬迁至嘉兴,专心从事研究。
正是在这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这些科研人才把研究院给予的温暖化为更强劲的工作动力,并在科研、管理等领域获得了多项荣誉,仅2008年一年就获得近20项各类奖励。例如,周海梦院长获得市自主创新重大贡献奖;陈吕军博士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并获得市自主创新贡献奖;日本归来的刘锐博士被评为市机关党工委系统优秀党员;肖玉兰博士被评为“嘉兴市十佳创业女性”;孟凡国博士被授予市“两创”人物暨南湖英才奖;芬兰归来的王玉龙博士被授予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奖;蔡强博士被授予市创业新苗奖等。
嘉兴日报 2009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