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五水共治”联合服务启动仪式
今年,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题的“五水共治”行动在浙江省内全面推进,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断深入,重点项目的陆续开展,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平原河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抗洪防涝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正一一解决,科技创新正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五水共治”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
近日,由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浙江省科技创服务平台“五水共治”联合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信息化智慧平台、河道生态修复成套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污泥热解技术等一系列“五水共治”中诞生新成果逐一亮相。
信息化治水平台现雏形,省市县实现信息联动
“五水共治”行动覆盖全省,面积大、范围广,由此带来了监测人工成本高、响应时间长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东道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牵头的浙江省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带来了远程监测系统。
平台主任蔡强告诉记者,利用自主研发的重金属检测仪、电子鼻和分布式小型水质检测系统,平台已经完成了成套的远程监测系统,“这个监测不仅实现了水质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能够对于周边空气质量的监测预警。”蔡强说道,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电子鼻,能够识别单一或复合的气味,还能够用于识别单一成分的气体/蒸汽或其混合物。
而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天地图技术研发的信息化智慧治水平台,有效实现了省级、市级、县级“五水共治”信息的共享,据平台科技培训部副主任黄桦介绍,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台州、金华、三门等地开展推广应用,“依托这个系统,县委书记可以每天看到治水进度,而河道保洁员则可直接利用便携式设备完成工作签到。”黄桦说,该系统不仅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也让治水工作更为直观的得到展示。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强致辞
构建标准化体系,治水效果好坏有据可依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让“五水共治”的路走的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宽广的路也让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认识到必须要有相关的标准出台来保证“五水共治”不走弯路。
“今年伊始,对于‘五水共治’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工作就已展开。”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事业发展部主任郑培说道,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五水共治”管理水平、使其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清晰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郑培表示,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并非易事,一个新的体系构建,首先要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结合省内现状开展。“标准化体系出台后,‘五水共治’的质量体系评价将标准化,届时普通老百姓对于治水成果评价将有据可依。”
城市“人造肺”趋于成熟,金沙湖模式获推广
说起杭州的美景,人们总能脱口而出西湖,它在给杭州人民带来休闲惬意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新鲜空气,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城市人工湖近年来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例如金沙湖的打造给下沙环境带去了诸多改善。
在这次启动仪式上,金沙湖环境缔造者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向与会代表展示了金沙湖环境构造相关技术,吸引了不少关注度。据平台高级工程师赵晓波介绍,一年多来,平台积极推进全省水利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全省“五水共治”战略,先后为舟山群岛新区、“千岛湖引水”工程等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
“本次活动带来了针对城市防洪、治污、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断头河治理等的11项关键技术。”赵晓波说道,这其中最为吸引人的是杭州下沙金沙湖环境构造技术,“金沙湖的成功,为城市‘人造肺’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接下来越来越多的金沙湖将出现在省内各地。”

多个项目现场签约
多个项目现场签约,推动嘉兴“五水共治”战略
除了经验交流,活动现场还进行了秀洲区马泾港生态挡墙示范项目、平湖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核算体系研究项目、东海橡塑(嘉兴)有限公司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污泥热解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联合共建项目等四个治水项目的签约仪式。
作为污泥热解技术的拥有方,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雍火介绍,污泥热解技术是由德国引进的一项在国外较为成熟的技术,相比于现有的焚烧处理法,热解技术能够做到真正的绿色无污染。“此次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签约,标志着这项完成了企业与院校的联合,为下一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铺平了道路。”
浙江在线 201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