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太湖蓝藻在浙江水域暴发,确保百姓饮水安全,我省日前紧急启动了总投入1.2亿元的省重大科技项目“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省科技厅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州市科技局等5家单位的科技人员,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蓝藻暴发的原因,是因为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陈吕军教授说,大量含有氮和磷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物不断排入太湖,造成湖水中的氮和磷含量急剧上升,导致湖水“营养过剩”,蓝藻等水生生物在“吃”了这些营养物质之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就会疯长暴发。给水体“瘦身减肥”,降低水里的氮和磷含量,也因此成了项目的主要攻关内容之一。据介绍,针对目前我省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缺乏脱氮除磷处理工艺的现状,这一重大科技项目将研发出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利用细菌“吃”掉污水中的氮和磷,让蓝藻“营养不良”,不能疯长。
我省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上百万吨“下脚料”——污泥,是这个项目攻关的另一难题。据介绍,未经处理的污泥不但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很容易在雨水冲刷下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还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等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为此,项目将研发出一整套污泥处置技术:先用细菌像吸铁石一样将污水中的重金属“粘”成一团沉入水底另行处理,再请其他的细菌“帮忙”将污泥中的氮、磷等“吃”掉,经过杀毒处理后制成有机肥,或脱水烘干制成建筑用砖,让污泥变废为宝。
项目还将建立起饮用水源蓝藻暴发的供水应急技术和预案,一旦发生蓝藻暴发等突发性事件,自来水厂就可以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百姓饮水安全。
按计划,科技人员将用两年时间完成水体“瘦身减肥”、污泥处理、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摸清“家底”等四大任务,确保我省太湖流域的饮水安全。
——摘自《浙江日报》 200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