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央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嘉兴,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媒体的40余名记者,走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祥符荡创新中心(科创绿谷)等地,调研嘉兴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研发创新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我感受到了嘉兴浓厚的科创氛围,从技术发展到成果转化,可以说嘉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浙江日报记者周林怡在走进采访首站——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时有些兴奋。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大力支持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于2003年成立,如今已累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 9 个,研究所(中心)70 余家,承担科技项目 1200 余项。
采访团一行边走边看,徜徉在浓厚的科创氛围里,聆听着一个个因技术创新而点石成金的创业故事。“我们目前已经孵化培育科技企业 2700 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或并购 70 余家,规模超百亿企业近 20 余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 院长黄开胜提起过往成就颇有些自豪,“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省校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
曾深入了解嘉兴发展过程的求是杂志社综合编辑部组长盛玮,在此次采访过程中屡屡发出惊叹,“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在这一点上嘉兴已经走在前列,而且走对了路子,无论是从技术研发还是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讲,嘉兴的未来都会大有可为,而这也将成为嘉兴打造人才‘强磁场’的源动力”。
“院校资源是个宝,我们通过借力借脑,有信心将今年产值增长 100%,突破 3 亿元大关。”浙江三赢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艳自豪地向采访团介绍。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浙江三赢新材料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 2007 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行业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冷与热技术、水凝胶技术及高分子材料研发应用和制造商之一。通过与浙江清华长三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企业逐步组建了以化工、生物、农业为基础的博士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院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
“怎么把突出科创成果发展成一条特色产业链?”中国青年报编辑孙庆玲对这个问题尤为关注,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浙江东方科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这家企业总投资10.04 亿元,集模组产品的生产、设计、研发、销售于一体,计划布局电子纸生产线 100 条,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纸生产基地。以这个基地为基础,嘉善县西塘镇正规划建设电子纸专项产业园区,招引集聚一批电子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我们正按照‘一园一 33基金一示范’的路径,着力打造电子纸产业之都。”嘉兴综合保税区 B 区管委会主任杨丽萍介绍,刚刚成立的嘉善电子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由嘉善地方政府国资平台、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投资人等共同发起,基金总规模 20 亿元,首期 5 亿元,将积极拓展投贷联动等业务,加大对电子纸企业的支持力度。这让孙庆玲连连点赞:“创新与创业互链,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下午4时,采访团一行来到调研的最后一站——祥符荡创新中心(科创绿谷)。祥符荡科创绿谷是嘉善县“一城一谷三区”功能布局之一,这里以田为景、以水为脉,以创新为核,环湖布局智慧绿洲单元、科创集智单元、国际服务单元、生态低碳单元、未来数字单元、医械智研单元、尖端转化单元 七大创新单元,形成“七星伴月”格局。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发展先机; 谁下好了科技创新这个先手棋,谁就能够赢得发展主动权,”经济日报记者仇莉娜在采访后这样说:“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嘉兴的科技创新来源于强大的人才保障和引进政策,这是嘉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遵循,也是值得全国学习的重要经验,而我们也一定要把嘉兴的好做法推广出去,真正用手中的笔写好嘉兴故事,讲好这里高质量发展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