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嘉兴南湖八年重现秀水泱泱,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南湖水质从之前的五类,提升至如今的湖库三类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是嘉兴水生态修复的科研团队之一,以承担国家“十三五”水专项为切入点参与嘉兴的水环境治理,多年来扎实推进平原河网污染精准溯源及水体污染治理成套技术方法,助力嘉兴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
2016年,国家开始“十三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嘉兴的水环境治理是其中一项。包括国家环境科学院在内,十几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们一同进驻嘉兴。在浙江“五水共治”的基础上,嘉兴成为全国水生态修复的试点城市。时间推进到2020年,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嘉兴遇到了瓶颈。
南湖湖库Ⅲ类水的目标标准意味着南湖不仅要水质达标,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而南湖九水连心,它的生态修复牵一发动全身。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生态环境研究所也是嘉兴水生态修复项目的科研团队之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想要向第三个阶段迈进,就是生态修复,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首先有很好的本底,才能去做生态修复,所以控源是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否则生态修复的效果很难维持。”
针对潜在的和更加复杂的污染源如何快速判断和管控的问题,刘锐所长的团队有两个创新。一个,他们收集了嘉兴市主要河道近十年的数据,经过详细的整理、分析,形成数据库,总结出不同河道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水质的变化规律和可能出现的污染特征。一旦某个监测断面出现问题,把实时监测的数据和大数据库进行比对,他们能够快速高效地锁定需要被重点勘查的河道和区域。
而在旁边这间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是他们的另一个新尝试:这个是他们为嘉兴可能出现的污染源整理出的可供比对的指纹库。不但要摸准河道里水的脾气和性格,他们还有一套为河水采集指纹的手段。
刘锐:“指纹信息是水里有很多可以发射荧光的物质,给它一个激发波长,这个物质就会再发射一个波长,形成一个特定的像指纹一样的图谱出来。”
把出现问题的水样指纹和历史指纹库进行比对分析时,就可以快速锁定所有可能的污染源信息。 无论是在线监测,还是大数据库的整理和分析,甚至这种利用荧光图谱采集指纹的方式,还有无人船的声呐技术以及勘测水下排污管网的手段,这些技术中单独的哪一样都不能说是绝对的创新,但科学家们把这一系列手段综合利用在水污染的溯源和精准防控上,却是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新尝试。这带来的将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建设有“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研究所所长刘锐是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刘锐带领研究所扎根嘉兴发展近二十年,承担了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水专项,开发了的平原河网地区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的成套技术方法,精准识别南湖、九水及全市地表水污染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污染成因和来源,提出精准施策和管控的措施,助力嘉兴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蝶变跃升。该技术获评浙江省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团队荣获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突出集体、浙江省“最美环保人”提名奖、嘉兴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如今,生态环境研究所团队还在持续为嘉兴的水生态治理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