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工程信息研究中心
简介
地下空间工程信息研究中心于2021年3月成立,在龚晓南院士的带领下致力于将数字化相关技术与地下工程领域相融合,运用最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技术、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结合岩土工程专业算法与知识的数值仿真等手段,推动地下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中心以安全为主线,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模拟,提供工程的来水预报、洪涝预警、调度预演、智能预案等业务应用,为科学的设计规划、报批报建、工程现场施工作业与管理、工程统筹管理与协调、数字化移交、运营养护等环节提供实时的研判和决策支持功能。
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拥有多年的地下工程研究与实践经验。我们与国内外知名的地下工程专家及相关机构合作,不断追踪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与发展趋势,致力于将最前沿的技术与地下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地下工程信息化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研究领域
电子信息、地下工程数字化应用
研究方向
团队在传统地基处理技术及复合地基理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软粘土力学以及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及纠倾理论与工法实践基础上,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复杂环境下的基坑管理和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扰动影响的深入研究。
科研成果
1.地下工程模型(算法)推演的研发与应用
简介:该技术将AI算法与岩土工程专业算法相融合,基于多个大型地下工程项目的数据集和多源信息数据融合技术,生成基坑监测对象的时空分布模型。通过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各构件数据模型的变化规律、作用效应和影响因素(受力和变形可视化和风险源辨识),更有效地指导施工。
技术应用意义:该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地下工程的规划、监测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模型推演,可以辅助预测变形和风险,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技术水平:该技术融合了AI算法和岩土工程专业算法,通过数据集和多源信息数据融合技术生成基坑监测对象的时空分布模型,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应用案例:该技术已在多个大型地下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模型推演,能够辅助工程施工方更加准确地判断风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2.地铁项目开展运维一体化云计算平台的建设
简介:该技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规划和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的理念,建设了一体化的云计算平台。通过建设安全生产云、内部管理云和外部服务云,调用大型地铁项目的数据,构建了符合轨道交通云计算平台设计规划标准的一体化平台。
技术应用意义:该技术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发展方向与云计算平台相结合,实现了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数据和提供计算分析功能,为轨道交通内部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基础。
技术水平:该技术采用了先进的云计算平台技术,构建了符合轨道交通云计算平台设计规划标准的一体化平台,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应用案例:该技术已在多个地铁项目中应用,作为内部管理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支持。通过数据接入、存储和计算分析功能,为后续内部管理云扩容和其他新应用系统提供了基础。
产品与服务
市场化产品:基于BIM的地下工程数字孪生建设管理平台——基于多个大型地下工程的应用,收集项目数据和使用反馈,优化系统使用体验,利用最前沿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技术、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结合岩土工程专业算法与知识的数值仿真等手段,以安全为主线,提升地下工程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来水预报、洪涝预警、调度预演、智能预案的业务应用水平,为科学的设计规划、报批报建、工程现场施工作业与管理、工程统筹管理与协调、数字化移交、运营养护等提供实时研判和决策支持功能。
核心服务:地下空间工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用户体验,精细化的工程管理,预测预报服务以及智能决策支持等。通过建立基于BIM的地下工程数字孪生建设管理平台,我们能够实现对地下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持,让工程的规划、施工、运营及养护等环节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技术转让、联合推广、技术服务。
团队简介
主任: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基处理技术及复合地基理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软粘土力学、以及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及纠倾。他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
执行主任:龚鹏,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美国西北大学MBA学位,曾任职万向美国公司、中国万向控股,并任通联创投和通联支付董事局董事。
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玲珠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环路9号1幢B708室-1
邮编:311500
电话:+86- 189 6911 2001